什么是钝感力?拥有“钝感力”的人,往往都是人生赢家-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广州婚姻心理咨询机构|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师|广州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热线电话

什么是钝感力?拥有“钝感力”的人,往往都是人生赢家

发布时间:2023-01-02

什么是钝感力?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感觉ta每天都会纠结好多东西,不断分析别人的眼光、语气,大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小A便是这样的人。她每天都会纠结一些很细碎的事情,常常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例如,和别人聊天时,因为聊的话题不太懂,跟不上,过后便很担心别人会觉得她敷衍没耐心;

交上去的工作,上司说还是有个地方要改改,她就会感觉自己工作要不保了,前途无望了;

和刚交的男朋友聊天时不小心用了比较粗鲁的话语,让她很担心对方会不会觉得自己没礼貌然后跟自己说拜拜......

小A常常为此烦恼:因为一件小事而想很久,觉得心很累,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去想。想要改变也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于是又开始了一轮对自我的检讨。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认为,对于抱着这样思维模式的人,提高自己的“钝感力”会是让自己“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的关键。他在《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迟钝,而是指“心态上的迟钝”。这种迟钝,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外界过多负面信息时,能够暂时将自己的情绪开关关掉,尽量保持平静,或冷静旁观、或屏蔽情绪,以此获得继续前行的能力。

拥有钝感力的人往往与高敏感的人相反,不会过多去思考他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语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什么,对于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也不会揪着不放。在他们眼中,当下面对的事件以及事件的影响,自己该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件才是最重要的;而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情绪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那么,对于当下,学会钝感力能带给我们什么?

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钝感力与心理防御机制——理智化相似。

有的时候处于某种特定情境时,自己投入太多的情感,可能会给我们自己造成“压力山大”或干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此时若是能将情绪屏蔽,代以绝对的“理性”,可以让我们不必处理由之引发的压力和焦虑,这便是理智化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同样的,选择钝感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将自身的情感感应器的阈值调高了,以此来减少自身的情绪反应。

当下,互联网让信息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也就能更加实时地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容易看到超出我们生活范围的社会议题,这在丰富我们信息面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额外的情绪反应。

我们对事件发声、参与讨论;对他人共情、愤怒、伤心之后会发现事件的背后可能是个体难以撼动的现实,无力感也就随之而来。被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无力感所捕获,被弥漫的焦虑所影响甚至吞噬,是许多人当下的真实感受。

这时候,适时将伸到外部世界的敏感触角收回,少一些情感的拉扯,让自己变得“钝”一点,给自己竖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将自己从生活中暂时抽离,以此来让自己能够好好地生活、工作。正如《钝感力》中写道“钝感虽然给人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确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②有时候,钝感是回到自身

我们每个人的注意资源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到外界,过度关注外界的变化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及变化失去了觉察。

外界对我们有那么多的期待,父母期待我们能做个优秀的孩子,上司期待我们能交出出色的成果,朋友期待我们能善解人意,伴侣期待我们能提供高质量的关系……

当我们总把关注点放到外界的期待和目光时,我们会害怕辜负期待,害怕别人的失望,害怕不好的评价,于是勉强自己,训诫自己、消耗自己来满足期待,但内心却一直交织在焦虑和空虚中,总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还是会让别人失望,还是不够努力。精力花费在自我斗争中,即使已经获得很多,仍然感到空虚,仍然感到缺失。

这是因为对外界的过度敏感会让我们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丧失了对自我的主动权,生活忙忙碌碌,却难以感受到安心和踏实。

这时候,所谓的钝感力,是学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不再执着于外界、他人的评价,回到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的内心。

学着对气氛“钝”一点,学着对外界眼光、期待“钝”一点,这样在做决定、做选择时能排除一些外在的声音,多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由自身意志出发,自发去思考、自发去做。

光是从自己内心散发出来的,而不用依附于任何人。学会自我关怀,掌握了自己和生活的主权,才是获得成就感的重要源泉,也是抵挡虚无感的最好武器。

学会了钝感,就学会了注重自身的能力。

 

钝感与敏感

钝感与敏感,看似是线的两端,截然不同,但两者却是相融的。

敏感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是共情力、想象力、感受力,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很珍贵。敏感能让我们对他人保持同理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钝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不让自己受伤害。钝感不是敏感的反义词,它们是掌握情绪的不同方式。

一位过于敏感的人,心里往外伸的触手太多,得到的刺激太多,会让内心布满创伤;而过于封闭自我,用钝感来隔离真实世界和自我的人,则会让自己面目模糊,走入与世隔绝的僻径。

电影《灿烂人生》的哥哥马里奥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不相信婚姻,回避关系,是他的人生哲学,对于一切建立亲密关系的信号,他通通选择回避,视而不见。马里奥知道佐珍喜欢自己,频频望向自己,等待他的回应,但他只敢全程躲闪,假装自己看不懂眼神中藏着的爱意;习惯回避关系,即使邂逅了心动的人,也只用谎言来隐藏自己;选择离开乐观温暖的弟弟,一人踏上孤独的成长之旅……

随着一次次的回避、拒绝关系,马里奥变得越发孤僻,不愿坦露自己的内心,用疏离的社会关系来隐藏自己,但也让真实的自我藏得太深,连自己都无法看清。而封闭久了的人,有时候会忘记该如何重新面对关系。

得知父亲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站在家门口的他即使心中满腹情绪,但也无法表露,最后选择逃走;硬着头皮在平安夜回家团聚,却始终无法融入;孤独一人时想联系心动的人,但已得不到回应。

心中明明渴望建立关系的马里奥却总是把他人挡在外面,没人能够看见他,体验到极致孤独的他最后选择自我毁灭。

完全摘除敏感只保留钝感的话,人会变得麻木,甚至变得封闭。只顾给自己套上保护的屏障,却也失去了与他人建立真实关系的机会。

敏感与钝感,两者之间的相融需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学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既不错失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摒弃掉不必要的外在声音,活出自己的人生。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高敏感特质”,是痛苦还是礼物?

毕业季的分离焦虑:我不能说再见,怎么办?

心理咨询:自己给自己挖坑——自我设障

虽然很贵,但我还是坚持了心理咨询

在焦虑的时代,如何让内心轻松一些?

心理咨询:陷入职业迷茫和倦怠,找不到方向,我应该怎么办?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