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症:“食物是我唯一的救赎”-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广州婚姻心理咨询机构|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师|广州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热线电话
身心疾病心理咨询

神经性贪食症:“食物是我唯一的救赎”

发布时间:2023-11-06

最近《柳叶刀》子刊发表社论称,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年轻人因进食障碍入院的人数暴涨84%。

文中指出,社交孤立、教育中断、社会和学术不确定性加剧、封锁期间的家庭紧张关系等,都可能是致病因素。

进食障碍被称为精神科最致命的疾病,最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这三种。

今天,想带大家了解的,是最为常见,但也常常会被误解的神经性贪食症


什么是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指的是反复暴饮暴食(即大量进食而失去控制),并出现代偿行为,比如抠吐、禁食、过度运动、滥用泻药、减肥药、利尿剂等,来预防自己体重增加。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中,便有着这样一位神经性贪食症的来访,蒋静。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影子。


算得上纤瘦苗条的她却可以在暴食发作时一下子吃进去超乎常人食量的东西,疯狂进食后便是疯狂催吐,因为怕胖。


而每次吃了那么多东西,她却根本享受不到美食的幸福。只是每次觉得焦虑、压力很大的时候,都会用食物填满自己:吃饭的时候,大脑空白,什么都不想;吃完之后,害怕长胖,疯狂去催吐。


同蒋静一样,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个体往往出于不同原因暴饮暴食、难以自控,再通过呕吐、导泻等维持体重。


因此他们的外表通常保持着较为正常的体型,难以被周围人发现。


暴食之后又采取各种极端方式来防止体重增加,这种疯狂的循环在一周之内可能会发生好几次。而明明很想中止这样的循环,但患者却还是会不受控地再次暴食。而即便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也有可能再次复发。


进食障碍不仅与食物有关,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况。


暴食—催吐的循环行为以类似成瘾的方式被驱动,而它的高复发率也让不少患者们丧失信心。


要想从中脱离出来,去了解导致其紊乱的复杂心理因素非常重要。


2 神经性贪食症背后的心理成因


1.应对负面情绪的不良方式


用吃来缓解焦虑情绪,实际上是我们从婴儿时就会有的。

当一个婴儿饿了或者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那么最容易安抚ta焦虑不安的方式,就是吃奶。


所以长大后,我们自己在情绪不好时,也会想要吃点好吃的;在放纵自己大吃大喝一通后,情绪也会变得好很多,美食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和抚慰。


但美食只是一种方式之一,我们还可以通过运动、听歌、冥想等方式来调节自我,而对于神经性贪食患者来说,食物便是他们唯一的发泄口。

在感到焦虑、抑郁、愤怒、孤独时,饥饿感会从大脑神经发出,驱使着他们去找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塞进嘴边,填饱肚子。


只有当把所有注意力放到咀嚼上来时,当食物把胃填满,满到快要溢出来时,他们内心更深层的压力和不安才会被慢慢抚平。


但很快,变胖的焦虑会再次出现,对于自己暴食行为的强烈负罪感等等负面情绪又再次唤起,于是便疯狂呕吐。


暴食—催吐的模式,是他们对自己进行的“补偿”和“惩罚”,也是他们建立起来的面对负面情绪的应对机制。


我们在看到他们失控的进食行为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背后潜藏着更多情绪问题



2.保持控制


在对进食障碍患者的采访中,许多患者都认为,进食是他们一种保持控制的机制,也是他们回避情绪创伤的方法。

正如剧中蒋静提到的,在呕吐完之后她感觉自己很干净。


当疯狂进食后,跪在马桶前,把食物疯狂地吐掉时,就像是一场最惬意的释放,那些不满、愤怒和压力都消失了。


心理学家发现,被家长过度介入生活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发生进食障碍。


亲子之间过分的亲密,模糊了双方的界限,父母的过分侵入会让孩子感到失去自我。


而在饮食上的控制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掌控感,同时,也是以此来树立自我的独立意识,并向父母的约束发起挑战。


蒋静的症状便与她妈妈有很大的关系,在与咨询师的谈话中,蒋静开始意识到,自己暴食的“触发器”大多与母亲的控制有关。


从小生活在母亲的全方位控制下,30岁的她连穿什么衣服,去跟朋友聚餐都要受母亲干涉控制,喜欢打鼓的她却被母亲逼着去学钢琴,从小到大,母亲都在她耳边说:“妈妈都是为你好”,并一直打压、贬低她。


蒋静感觉自己的人生活在了母亲的掌控下,感受不到母亲给予自己的鼓励、支持以及家庭的温暖,在经年累月的情绪虐待中,蒋静发展出了暴食的症状,既是在释放内心的压抑,也是在以这种方式去跟妈妈争夺掌控权。



3.内在的匮乏


更深层面来看,贪食症患者的暴饮暴食是一种过度补偿的心理。


当他们内心那股疯狂费饥饿感来袭的时候,并不是是身体上感到的“饿”,而是心理的饥饿。


进食就是人生唯一的解药,来填补心底空落落的空洞。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时候,并不是胃需要食物,而是心需要被填满。


美国戴安娜王妃生前也曾深受贪食症的困扰:我心底里有一个黑洞,永远也填不满。


而当内在是处于匮乏的状态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从外部寻找填充。


在蒋静的案例中,高要求的妈妈是最早让她在生活中体验到自尊挫败的人。蒋静在妈妈那里获得的,只有要求、贬低、控制,得不到积极温暖的关怀。


成长关键期的需求无法得到正常满足,蒋静只能通过不良的进食行为来弥补满足感的缺失。


在《老友记》中,莫妮卡也是如此。生长在父母偏心哥哥的家庭里,莫妮卡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只能通过吃甜食来填补内心的空缺,长大后也一直沿袭了这个习惯。


这种匮乏、空洞感与我们内在的客体关系有关。


若在养育关系中,不是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去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是婴儿不断地去配合满足母亲的欲望,迎合母亲的需要,那么婴儿真实的自己被压抑、被“阉割”,内在很多真实的需求、欲望,得不到回应和允许,形成了一个空虚、匮乏的自我。


所以,在她们的心中,食物便相当于自己一直渴求不到的“爱”,在内心焦虑不安时,疯狂塞进去的食物,便是在给自己“喂养”爱。


3 如何治疗?


贪食症患者无比想要终结“暴食—催吐”的循环,但往往他们也会发现,自己不仅终结不了,还会陷得更深。


因为那常常是他们唯一拥有和了解的东西,在他们最痛苦空虚的时候,是那些食物帮助他们熬了过来,而消除掉它们,便相当于让自己进入无人的绝境,在阻断自己满足的唯一途径。


在《与进食障碍分手》一书中,患者Jenni在治疗过程中也发现,康复并不是要消灭进食障碍,而是改变与它的关系。


当不再把食物当做满足自己的唯一途径,当看到失控的进食行为背后包裹着的更大、更深的情绪问题时,食物会慢慢回归到它原来的位置,而我们也有了更多应对内在的压力、难过、焦虑的方法。


目前在治疗神经性贪食症的中,会采用强化认知行为治疗(CBT—E)、人际关系治疗(IPT)的方法,除此还会搭配一些药物治疗。



CBT-E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改变患者对食物、体重、体形的错误观念,帮助其矫正不恰当的进食行为,中止恶性循环。


IPT则是通过改善进食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以此来支持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而对于一些药物治疗,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盲目服用药物。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应由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和营养师组成的团队来进行。因为它与精神心理疾病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药物就能解决的。


很多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就医前,就已经开始使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来进行治疗了,所以服药时一定要注意剂量和时间,而且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对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看法改变了,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与进食障碍的关系。


当觉察到自己的进食障碍倾向时,积极寻求治疗是关键。



“你的质量是由善良的灵魂、可爱的性格、独特的魅力、美丽的肉体等等无比美好的事物一同构成的,脂肪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也是与其余一样值得珍爱的一部分。”


——《春风吹过的凛冬》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文章:

“我想活,但我不能接受吃东西”——神经性厌食症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