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性别认同困境:我是女孩,但我讨厌自己是女孩-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广州婚姻心理咨询机构|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师|广州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热线电话

女性的性别认同困境:我是女孩,但我讨厌自己是女孩

发布时间:2025-11-01

文|心理咨询师陈婕

如果你是女生,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小被期待像个男孩,被家人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你自己也暗暗希望:如果我生来是男的就好了?

你讨厌自己的身体,讨厌自己的女性身份,对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很挑剔,无法接纳自己的女性特征?

也许你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男人强。也许你非常辛苦挣了更多钱,哪怕事业有所成就还是无法认可自己,总想要得到家人的认同与爱,但内心又会有隐形的报复。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

许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过对自我性别身份的怀疑、排斥,甚至厌恶。这种“性别不接纳”,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期待、社会的刻板印象,以及内心深处未被疗愈的创伤。

 


一、你为什么不想做女孩?

很多女性的自我认同困境,始于童年。

比如:

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一出生就被视为“失望”;

名字被取得男性化,仿佛在暗示“你本该是男孩”;

母亲也讨厌自己的女性身份,无形中传递出“做女人是吃亏的”;

父母都喜欢男孩,认为男孩可以帮助家庭抵御外界的欺负,你为了讨好他们,努力活成“儿子”的样子;

无论是在家庭、职场、亲密关系中,总是惯性地把女性放在弱者的位置,女性最大的价值是利他性。

这些经历会让一个女孩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信念:“我的女性身份是不被欢迎的,甚至是错误的。”


这其实是启动了一种“向攻击者认同”的防御机制,潜意识地认同、内化并模仿那些攻击者的行为、态度甚至是价值观,从而在心理上能够摆脱无力的处境。

这并非是女性主动选择,而是她们在面临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结构性压迫时,一种被动的生存策略。在环境的浸染下,她们成了被动的“厌女”者。

明明生理性别无法选择的,女性却要从出生开始就遭受着父母、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身份的攻击和偏见。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如何能自然地悦纳自己的身体、认同自己的性别呢?

于是,你开始排斥女性特征,拼命证明自己读书比男生强,赚钱比男人多。

然而内心始终空虚,哪怕事业有成,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向系统、向男性寻求着认同,不断地自我攻击。

也许,你并不是真的想成为男性,你只是渴望被爱、被认可、被看见。

 


二、女性性别认同的发展之路:从分离到追寻,再到整合

一个女孩从出生开始,终其一生都在理解与整合自己的女性身份。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母女融合——“女孩最好,男孩不好”

小女孩在这个阶段完全认同母亲,非常喜欢与妈妈亲近,渴望像妈妈一样拥有一切与女性有关的美好特质::长发、乳房、裙子、口红、高跟鞋……

此时的她,对于性别身份更多是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而通过模仿母亲,女孩可以与母亲建立一种独特的亲密。

有很多女孩在这个时间都会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她们会觉得,与妈妈同性别的自己跟妈妈的关系是最特别最亲密的,并且不允许第三方,也就是爸爸(代表着异性)的进入。这源于早期的共生关系和与母亲持续的认同。

所有的孩童最先都是认同母亲的,女孩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都延续了她最初的认同。女儿模仿母亲的过程中,也是她内化女性特质,进行女性性别认同的过程。通过“成为妈妈”,女孩在心理上也拥有了母亲的力量。

 

第二、三阶段:母女分离与走向父亲——在迷茫中寻找力量

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的视角看,健康的心理发展需要完成与母亲的分离,并转向父亲所代表的“外部世界”,最终再整合回来,真正认同自己的女性性别身份。

然而,对于许多女孩来说,这个分离与转向的过程充满了冲突。

 

分离:当“女性不够好”的信念内化

随着年龄增长,女孩开始有了“什么是女孩子”的思考,这也是女孩开始探索女性性别身份和性别认同的重要阶段

在此时,也有很多外界的声音开始影响她: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社会对女性“利他性”的期待、将女性价值局限于家庭的狭隘定义……这些都会让女孩开始有些摇摆、迷茫

同时,女孩开始意识到母亲并非全能。她可能看到母亲的“软弱”:母亲在家庭中缺乏话语权,母亲过得并不快乐,甚至母亲自己也流露出对女性身份的厌恶。

这是一个充满了冲突和失落的时期。

她所看到和体验到的,是女性总被放在弱者的位置,处在不被看到的处境。这个阶段,女孩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失望和困惑:“作为女性,真的很好吗?”

为了心理上的生存,她开始启动防御机制,潜意识里“向攻击者认同”——既然女性身份不被欢迎,那么我就认同那些更强大的、被偏爱的“男性特质”。

 

转向:在亲密关系与竞争中,寻求“男性力量”的庇护与内化

分离之后,女孩本能地会转向父亲,希望从父亲那里获得认可与力量。如果父亲是温暖而支持的,她会内化一种健康的男性力量,为未来的整合打下基础。但现实往往是,许多女孩发现这条路径同样行不通。

于是,她们的发展路径常常分化为两种看似不同、但内核一致的方向:

一种是寻求依附。

她们将获得男性认可视为力量的源泉,自己是脆弱无力的,在亲密关系中成为依附、忍耐付出的一方,希望通过“拥有一个强大的男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们的人生剧本,常常围绕着如何获得并留住男性的爱。

 

另一种是成为竞争者。

当对男性感到失望,或始终无法获得父亲的认可时,她们选择亲自“成为”那个被期待的形象。她们通过模仿和内化她们所羡慕的男性特质,如硬朗的外表、压迫和掌控、争夺和攻击、对学业事业的拼搏、金钱和权力的追求等等,热衷于竞争,特别是与男性的竞争,由此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她们认为,展现出男性特质才更优越、更有价值,而对自己女性特质的流露则会感到软弱和羞耻。

 

小北的故事,正是这个阶段困境的深刻写照。

14岁的她,从胸部发育起就开始束胸,如今连睡觉也不愿解开,甚至出现胸口疼痛,父母让她不要束胸了也不接受。妈妈很担心女儿的身心发育,于是带着她来进行咨询。

在深入咨询后,发现她是迷茫的,她成长在一个“缺席的父亲”和“脆弱的母亲”组成的家庭中。


母亲柔弱无助,长期处在抑郁悲伤中,并没有能力照顾好她。母亲总反反复复跟女儿说自己有多苦,丈夫有多不负责任,并念叨你若是个男孩就好了,就可以保护妈妈了。她只能像一颗小草一样野蛮生长,从小到大只能靠自己,甚至她还要去安抚、照顾妈妈。在她的认知里,“女性”等于母亲的“脆弱、无助和悲伤”。所以,她虽然和母亲关系更近,但她不想成为这么脆弱、麻烦的女性。


父亲在外工作打拼,父女俩很少共同生活,导致她从小缺乏父爱,缺乏来自父亲的肯定与赞美。由于母亲日复一日的抱怨,父亲被塑造成了一个“自私、冷漠、不负责任”的负面形象。她觉得和父亲相处很别扭,她对父亲有怨恨,怨恨他的缺席,怨恨他让母亲如此痛苦。这种怨恨,无形中泛化到了对所有男性的认知上——“男人都是坏的,会利用你、抛弃你”。因此,她同样排斥成为这样一个“自私的、坏的”男性。


她既无法认同母亲,也无法认同父亲,她的内心是一场关于“成为谁”的战争。 她隐藏女性特征,并非因为想成为男性,而是因为在她成长的世界里,无论是做女人还是做男人,都看起来那么糟糕。

 

第四阶段:整合——“我这样的女性,就很好”

这是女性认同的成熟阶段。她不再非黑即白地看待性别特质。

她看到,力量可以是坚定的捍卫,也可以是温柔的包容;价值可以体现在事业成就,也可以体现在关系滋养。她完成了对内在“母亲客体”与“父亲客体”的和解与整合,能够汲取双方的力量,而非固着于一方的缺陷。

她看到父亲对母亲的爱与支持,看到家庭中的男性力量是如何与女性结合的,于是她可以整合这两部分的特质在自己身上,完成女性身份的认同。

她不再排斥自己的女性特质,也不再盲目崇拜男性力量,她开始整合这些特质与自我的关系。

她接纳自己的复杂多样的特质:可以温柔,也可以坚定;可以包容,也可以争夺。无论什么特质她都接受,都能为自己感到自信和有力量。

女性不需要再贬低和抱怨男性,不需要为了获得某个品质标签而刻意塑造自己,不需要迎合男性的审美和喜好也不需要与男性一较高下。

 


三、走出性别认同困境:看见创伤,拥抱完整的自己 

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顺利走完这四个阶段。更多的女性会像小北一样卡在了分离与转向阶段,性别认同成为她们一生的议题。

有些女性会排斥身体发育,选择束胸、剪短发、穿中性衣服,拒绝女性化装扮;有些女性幻想甚至计划切除乳房,变成男性;有些女性让自己变得非常胖,或者骨瘦如柴,来隐藏自己的女性魅力;有些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感到混乱,觉得自己“男不男,女不女”,即使生完了孩子,仍然无法接纳自己是女性。

她们深刻体验到了,因为自己是女性给自己带来的那么多的伤害,而自己反而成为了那个最不能接纳自己的人


好在这并非不可修通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去找到新的力量,来疗愈自己。

通过咨询,小北一步步疗愈了“我是女性”带来的创伤。在咨询中,她痛苦流涕过无数次,哀悼过去那个因性别而承受不公的小女孩,在陪伴中一点点去清理旧有的、充满创伤的客体关系模式。

心理咨询的工作,正是为她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新客体”,陪伴她拨开迷雾,去探索:我排斥的,究竟是性别本身,还是与这个性别相关的创伤体验?


这个过程,是缓慢而深刻的。它关乎于着我们如何去哀悼与告别,哀悼童年时期那份“不被全然接纳”的失落;如何重塑内化一个好的、有力量的客体,无关性别;如何去选择、定义自己的女性身份,而不会被过去的创伤所定义。

 

亲爱的,或许你也曾迷失在“像男孩一样才能被爱”的期待里,或许你也曾为自己的女性身体感到羞耻,或许你仍在辛苦地证明自己。但请相信,那个真正渴望的,从来不是变成一个男人,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人,被无条件地看见、理解和深爱。

而这份爱,最重要的源头,正始于你对自己,你全部的历史、你复杂的感受、你独特的女性身份的深深接纳与慈悲。你的旅程,不是为了成为任何人,而是为了成为最真实、最完整的你自己。

这条路或许不易,但每一步的探索,都让你离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更近一点。


END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陈婕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当妈后,我的内心总有个婴儿在哭泣——那些被“母亲”身份唤醒的早年创伤,你看见了吗?
从身体到心灵:揭秘女性性恐惧的心理机制与影响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